來看今天(9月5日)的《沿著河湖看新疆》系列報導。水美天山,潤澤萬物,今天,我們將走進坐落新疆東部、地跨東天山南北的哈密市。哈密是一個沙漠中的綠地城市,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缺少全疆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的二分之一,是新疆缺水地區之一。那麽,怎麽樣高效運用有限的水資源,前進各行業的發展呢?我們先到哈密市伊吾縣淖毛湖鎮看一看,這兒間隔東天山160公裏,年平均降水量只需11.6毫米,而年蒸發量卻逾越了4400毫米,這種光照足、降水少的條件特別合適哈密瓜的成長。眼下,當地的哈密瓜迎來了會集上市期,本年的收成怎麽樣?來看總臺記者的報導。

總臺記者 蔣雪嬌:我現在是在哈密市伊吾縣的淖毛湖鎮,這兒是新疆晚熟哈密瓜的主要培養區之一。從8月底開端,淖毛湖鎮4萬多畝哈密瓜連續成熟采收。現在每天都有2000畝左右的哈密瓜等待采收上市。工人們從淩晨四點就開端進行采摘,現在他們正忙著打包裝箱,這些瓜裝車後將送往浙江、廣東等地的商場。

哈密培養哈密瓜已有2000多年的前史了,現在有哈密瓜地方品種近300種。淖毛湖主要培養新密25號和西州密17號,也便是當地人所說的「黃瓜」和「黑瓜」。這兒光照足夠、氣候幹燥,晝夜溫差最大可抵達20℃以上,非常適合哈密瓜成長。在冰川雪水的滋養和澆灌下,這兒出產的哈密瓜脆甜可口,含糖量逾越15度。瓜農也和我同享了挑瓜的小竅門,像這種哈密瓜,果皮上網紋的密度也代表著瓜的甜度。在瓜長大的過程中,糖分越高,果皮越簡略開裂,紋理比較多也闡明瓜的成熟度比較好。
由於這兒的紫外線特別強,瓜農們給每個哈密瓜都穿上了「防曬衣」,防止瓜被曬傷。一同,灑水後的瓜地簡略返潮,瓜農們還給瓜加裝了「座椅」,來前進哈密瓜的商品率。在整個采收期完畢後,紙袋、塑料墊和地膜都會進行一致的回收再運用。
淖毛湖降水稀疏,多年來,當地加速推進農業節水增效,結束晚熟哈密瓜有機培養技術規程全縣掩蓋,推行哈密瓜膜下滴灌培養技術,每畝地可節水35%以上,結束了水資源節省高效運用。新技術的運用讓哈密瓜質量顯著提升,不只糖度提升2度以上,貯藏期也能增加15天以上,這也讓淖毛湖的哈密瓜走向更遠的商場。截至現在,淖毛湖鎮已有3萬畝哈密瓜結束采收,估計采收將持續到9月中旬。
播放視頻畫中畫高效節水助力哈密瓜豐產豐盈傳統農業在新技術的助力下有了更好的收成。本年,哈密市共培養了6.67萬畝的哈密瓜,估計產量將逾越12萬噸。那麽,畢竟哈密瓜膜下滴灌培養技術能給老百姓帶來哪些優點呢?我們持續來看。
哈密市伊吾縣淖毛湖鎮黨委委員 張明生:之前洪流漫灌,每畝地的用水量一般在500立方米—600立方米,膜下滴灌節水今後,每畝地大約就在300立方米,相對於傳統的,膜下滴灌節水(每畝)將近200立方米。